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查看: 169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球技术创新的“下半场”,不能只有扎克伯格和吴恩达们 | 万字长文

[复制链接]

34

主题

48

帖子

21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16 10:31: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url]
  MIT TR35 China 评选进行中,文末查看评选详情

全球最权威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榜—— MIT Technology Review 35 Innovators Under 35(MIT TR35 China)正式落地中国。MIT TR 35 China本次评选旨在中国遴选出 35 位 35 岁以下最具创新潜力的科技青年。评选已于5月末开启,资料提交截止时间为9月末。


今天,我们将继续公布更多重磅评审名单,评审介绍及报名详情请见文末。



8 月,我们即将与人民邮电出版社合作出版一本关于全球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新书,这本书讲述了全球范围优秀最新一代科技创新人才的故事,本文为此书序章《重返世界巅峰》。


奥斯卡热门影片《天才捕手》(Genius)讲述了文学编辑珀金斯(Maxwell Evarts Perkins)“捕捉”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沃尔夫(Thomas Wolfe)等天才作家及其天才作品的故事。

图丨电影《天才捕手》剧照

科技界也满是同样的故事。《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的“35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就是在全球范围寻觅和捕捉杰出的科技人物、杰出的科技项目。榜单中的陌生名字,后来都成长为行业领袖,如谷歌创始人Lary Page、Sergey Brin,脸书创始人 Mark Zuckerberg,苹果首席设计师 Jonathan Ive ,在线支付PAYPAL 创始人Max Levchin,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发明人张锋,百度前首席科学家吴恩达等。Mark Zuckerberg的故事见诸电影《社交网络》,一声“这是个创意决定一切的时代”启发了万千学子涌入创新创业之门。

科技故事比文学故事更宏大、更动人。人类就是依靠科技,一步步进化到今日的文明。科技就是实力,不单关系民生福祉,也关系民族盛衰安危。

不妨把目光移到遥远的两千年前。那是迷信蒙昧的时代,很多人还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关山阻隔,海阔浪高,东方和西方各自独立发展。公元前 54 年,罗马统帅凯撒(Gaius Julius Caesar,公元前102~公元前 44)率领罗马军团渡过英吉利海峡,远征不列颠,把这个偏僻岛屿变成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由罗马官员治理和向罗马纳贡的外国领地)。凯撒看到的不列颠人,几乎还是原始状态:

全不列颠中,最开化的居民住在滨海地区的肯几姆地区,多数人不种田,只靠乳和肉生活,用毛皮做衣服。所有不列颠人都用菘蓝染身,使人看起来天蓝色,在战斗中显得恐怖。蓄长发,全身除了头部和上唇外,到处剃光。妻子们由每群十个或十二个男人共有,兄弟父子之间共有最普遍。如果这些妻子中间有孩子出生,则被认为是当她在处女时第一个接近她的人的孩子。①



此时,东方的华夏文明已历经夏、商、周、春秋战国,历经诸子百家争鸣,历经秦皇汉武,修起了大运河,建起了长城。较之不列颠,遥遥领先何止千年。

公元 476 年,罗马帝国被蛮族(尚未开化的日耳曼人)灭亡,典籍被焚毁,知识和技术失传,欧洲进入黑暗的“中世纪”(约公元 476~1453)。中国则进入诗书礼乐的唐宋昌盛期。在近千年的时间里,中国源源不断向欧亚大陆输送技术和发明,如印刷术、造纸术、火药、罗盘、舵、铸铁、瓷器、链、轮式磨谷机、水力研磨机、鼓风箱、风选机、拉式纺纱机、手摇纺丝机、独轮车、航海运输、胸带挽具、轭、石弓、风筝、螺旋桨、深钻孔法、悬架、拱桥、铁索桥、运河船闸、航海制图法,等等。


图丨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写道:“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发明的力量、功效和结果。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大发明在文学、战争、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许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并由此引起了无数变化,以致似乎没有任何帝国、任何派别、任何星球,能比这些技术发明对人类事务产生更大的动力和影响。”

这些技术给中世纪的欧洲注入了活力,促成了一系列创新和学术传播。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欧洲走出了黑暗,发展出一种生机勃勃的高度侵略性文明。

欧洲农业革命的技术创新之一是用马代替牛作为挽畜。马拉得更快,更有耐力。欧洲传统用牛,其颈上挽具只适合牛的短颈,不适合马。中国人的胸带挽具传入欧洲,这种像项圈一样的挽具将着力点移到马的肩部,不会压迫气管,使马的牵引力增加四五倍。欧洲从此改用马作畜力,重犁获得普遍推广,由二田轮作改进为三田轮作。马替代牛,提高了效率,扩大了人的活动范围,使社会丰富多彩。

图丨中世纪骑士

中国的马镫强大了欧洲的骑士。骑士是欧洲封建制度的代表形象,全身披挂甲胄,威风凛凛跨骑在用盔甲防护的战马上。但欧洲一直没有马镫。骑士双脚悬空骑在高头大马上,无法坐稳,一旦临敌,往往得滚身下马,步行迎战。马镫由中国传入,它没有运动部件,简单,却可以让骑手稳坐马背,作战不会摔下来。一位骑手配备了马镫,就构成一个稳固整体,可快速驰骋,产生强大冲力,形成所谓的“骑兵冲刺”。欧洲的骑兵就是中世纪的坦克。

中国人 9 世纪发明火药,13世纪传到欧洲,14世纪初欧洲人造出火炮。到1500年,欧洲制造枪炮成为十分普遍的技术。16世纪滑膛枪出现。在火炮、滑膛枪面前,弓箭、大刀、骑兵、长枪退出战场。“火药革命”削弱了骑士和封建领主的军事作用,取而代之的是用火药装备的陆军、海军。风力驱动的多桅帆船装上火炮,就成为炮舰,为重商主义和殖民主义开辟了道路。各欧洲王国纷纷借助炮舰和罗盘,通过建立海上贸易航线和殖民地来扩充财富。

当时,西方的航海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都落后于中国。1405~1433年间,郑和(1371~1433)七次下西洋,最远抵达了印度洋的极端。规模最大的一次,舰船近300艘,成员逾3万人。他们曾抵达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波斯湾、红海和东非。中国船队曾停靠在沙特阿拉伯港口吉达(Jedda),也曾停泊在肯尼亚沿海的马林迪(Malindi),相比之下,哥伦布在1462年的舰队只有3条小船,129个水手,简直就像小蚊子碰上大飞机。②


郑和下西洋足以证明,当时欧洲并未占有科技上的优势。欧洲人胜出的,只是无与伦比的贪得无厌和野心。③

郑和下西洋,目的是宣扬“大明威德”、“怀柔远人”,对拥护明朝的各国君主提供帮助,丝毫无意攻占或殖民他国。中国人很少攻击性。北方匈奴不断侵扰,中国人不是攻入敌巢,而是筑起万里长城,只求把蛮夷挡在墙外。历代以来,甚至连邻近的日本都相安无事(反倒是近代以后小日本不断侵犯中国)。在15世纪30年代明宣宗派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之后,中国人便停止出海,叱咤一时的伟大舰队解散。中国的统治者循着先前数百年的做法,兴趣和野心甚至都难说会达及接壤的邻国。

欧洲人却完全不同,一踏上人家的海岸,就立刻宣告“此疆已归吾王所有”,把当地人和文化一一灭绝。葡萄牙人亨利(Henrythe Navigator,1394~1460)和达·伽马(Vasco da Gama,1469~1524))来到非洲,一面绑架、贩卖黑奴,一面占领岛屿和港口。哥伦布(Cristoforo Colombo,1450~1506)“发现”美洲之后,立刻宣称这片土地归西班牙国王所有。麦哲伦(Fernando de Magallanes,1480~1521)除了找出环绕世界的航道,也占领了菲律宾。西班牙的科尔特斯(HernandoCortes,1485~1547)听说墨西哥中部有个强大的帝国 (阿兹特克,Aztec) ,就去烧杀掳掠,把这个帝国的首都变成焦土,整个帝国为西班牙所有;几年后又毁灭并占领了南美古老的印加帝国。英国的库克船长(James Cook,1728~1779)三下太平洋,把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和新西兰变成英国领地,让数百万欧洲人在此殖民,原住民几近灭种。④

经过近三百年的探险、屠杀、抢掠,欧洲横跨半个地球的殖民帝国建立起来。无论是美洲、大洋洲、大西洋、太平洋,都由欧洲人完全宰割。英国击败西班牙、荷兰、法国,夺取了海上霸权,成为欧洲第一强国。

即使如此,到 1775 年为止,中国经济仍领先世界。亚洲占了全球经济总量的八成,光是中国和印度就占了全球生产量的三分之二。⑤

可惜这是封建帝国落日的余晖。新的潮流已经涌起,科技与工业文明已席卷欧洲,世界格局、民族命运将大变。

图丨工业革命

十六世纪, 哥白尼(Nikolaj Kopernik,1473~1543)提出日心说,开启科学革命。十八世纪后期,瓦特(James Watt,1736~1819)改良蒸汽机,推动世界进入了“蒸汽时代”,机器、工厂、火车、汽车、轮船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十九世纪,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发电机、电动机、电力系统、电灯、电车、电话、电报,电影,以及以煤气和燃油为能源的内燃机、柴油机、内燃汽车、远洋轮船、飞机等递次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欧美步入电气时代。

此时,中国依然沉迷于科举八股、吟风弄月。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国,政治、经济、文化长期比邻国发达,满怀“天朝上国”的优越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满足于自然经济的丰裕。他们的喜好不是探索自然,改造自然,而是顺从自然,赞赏自然;向往的不是巍峨宫殿,而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他们比哥白尼、伽利略早几千多年观察、叩问宇宙和月亮的神秘,得出的却是无数的诗篇。在决定强弱胜败的科学技术变革中,他们置身局外,浑然不知危机将临。

英国占据印度多年后,鹰视狼步地转向中国。1793年,英王派遣一个135人的庞大使团,配备步、炮官兵650人,大炮64门,来到中国,提出自由通商、减免关税、自由传教等七项要求。八十岁的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斥之为“妄行干渎”,“天朝无所不有,无需尔国制办。念尔国僻居荒远,间离重瀛,不谙天朝体制,特命大臣向使臣详加开导,遣令回国。”使团观察了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看到这个千年前就发明了火药的王朝居然如童话世界,士兵还扛着长矛弓箭。


图丨林则徐画像

中国当时并非没有看到世界潮流的人,也非缺乏制造机器的能力(购买、仿制都完全没问题),缺乏的是西方的价值观。林则徐、魏源等很多官员,都认为“东土之民只要奋起讲习,定能与西土之民并驾齐驱”,但他们“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受到排斥。魏源等人的著作传到同样受西方列强侵略的日本,引起震撼,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动力。日本急速变轨追赶,参与工业革命潮流,之后加入西方列强掠夺宰割中国的行列。日本人盐谷世弘说:“呜呼,忠智之士忧国著书,不为其君用,反为他邦兴。”

“何物岛夷横割地,更索黄金要岁币”,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开始,到1945年的日本侵华战争结束,一百年间,中国成为世界近代史上丧失领土最多、被迫赔款最多、被屠杀人口最多的国家。悲怆惨痛,中国人刻骨铭心。

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民国时期被废除,技术封锁,遏制中国成长的意图却至今未停息。先是 1949 年西方 17 国成立“出口管制政策协调委员会”(简称巴统,CoCom ),继之又是 1996 年 33 国(含巴统17国)签订“瓦森纳安排”(简称“瓦协”,Wassenaar Arrangement )及欧盟 2000 年“1334号法令”,对中国实施物资及技术出口管制。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领域西方主动邀请中国合作,甚至给中国戴高帽,要中国承担更多“责任”;军事、航空、航天、信息、生物技术等关键领域几乎完全将中国关在门外。中国每项进步都要付出更多艰辛和代价。



中国的科技自立从“两弹一星”开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一穷二白,天灾人祸,西方封锁,“盟友”不义。一批优秀的科技人员,包括在国外有成就的科学家,从海内外汇集。一切从零开始,实验仪器设备自己制,计算用手摇计算机。在蓬断草枯的戈壁沙漠苦战十年,硬是完成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结束了敌国威胁中国生存的历史。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有如罗马帝国亡后欧洲坠入“中世纪”。欧洲中世纪经历近 900 年的沉沦,出现文艺复兴;又 400 年后,发生工业革命。中国在苦难中重生和回升,用了约一个半世纪。1950 年,中国经济规模在全球的占比仅为5%;2014 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十万亿美元,跻身世界第二,中国从 1 万亿美元升至 10 万亿美元花了14年,而美国花了 31 年。到 2016 年,中国已达14.84%,居世界第二,超过第三、四、五位日、德、英国的总和。

但是,科学技术,中国是追随者,而不是开创者,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科技实力还处于“第三层级”。有外国媒体调侃道:中国一千年前就有了四大发明,还需要等待一千年,才会有第五大发明吗?


图丨李约瑟

长期研究中国科技史,撰有25卷《中国科学与文明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的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Needham,1900~1995)曾提出“李约瑟之问”:中国古代科技比西方发达,为什么现代科学没在中国发展起来?2005年,又有“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两“问”有助于思考和消除阻碍中国科技发展的内在因素和不良机制,特别是教育问题。

人才决定胜负。过去,很多人才流散海外,“不为本国用,反为他邦兴”。现在,中国凭借经济实力,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吸引国外学成人士回国,延揽国外科研人员合作,通过留学和派遣等方式在海外构建人才成长渠道。2008年开始的“千人计划”,已吸引了全球数千名科技精英(包括外国顶尖科学家)来华工作。优秀的人才,充裕的资金,保障了中国科技快速成长。

国家主席习近平说:“我们国家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方面受制于人,国家比过去任何时候更迫切需要科技的战略支持。”他希望,中国科技英才们“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较之西方,中国有其独特优势,能够更快地决策和行动。

中国基础科学基金从 2005 年的 19 亿美元增长到 2015 年的 101 亿美元(美国同期 324 亿美元),2009 年超过日本,2013 年超过欧洲,2020 年可望超过美国。中国为月球计划、登陆火星、隐形传输(teleportation)提供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 吸引了世界顶尖科学家参与,如同美国的太空计划一样,将产生众多意想不到的创新。中国还投入了 60 亿美元建设全球最大加速器,在最前端的粒子物理学领域,可望成为世界的中心。


图丨中国超级计算机“神威”

中国的科研能力在计算机科学与数学、化学、材料科学、工学四个领域已在超越美国。世界最快的两台超级计算机都在中国,速度是美国超级计算机的 5 倍。量子通信、高速列车、人工智能、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等领域,中国已跻身世界前列。2016 年 8 月中国发射世界上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2017 年 6 月成功实现了上千公里的量子传输,迈出了全球量子安全通信和量子互联网的第一步。

中国的创新创业场景,同样生机勃勃。每年新添10万工程技术毕业生投身创新创业洪流。移动网络、手机支付、共享经济、网购等民生领域,中国带动了全球潮流,中国的技术理念、商业模式正影响大半个世界。

全球代表新生力量和新兴技术《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三大技术、人才和公司榜单上中国人、中国机构、中国项目越来越频繁出现,今明年更开始在中国区域评选和发布,显示了国际对中国科技创新的期待和关注。


中国的追赶令欧美不敢懈怠。美国总统 2016 年发布命令,要求美国重新获得超级计算机的领先地位;欧盟 2017 年计划向量子技术投资 10 亿欧元;而在新一轮以人工智能(AI)为主的全球技术竞赛中,中国发布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这一消息同样引起了其他国家的极大关注。

在全球科技创新的潮流中,中国已成为强劲的参与者和竞争者,相互激发创造力,让全球经济走上更高的增长道路。世界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成功的中国。

但中国仍有短板,死记硬背的教育传统不是增强而是削弱了青年学子的独立思维,令他们习惯于模仿和改良既有技术,安于研究和完善别人的理论,把别人走的路拓宽,却很少走出自己的道路。

这正是钱学森、李约瑟之问的根本。倘能完善教育体制,充分释放世界最多的青春少年的才锋活力,中国将无可匹敌,终将引领科技文明,重返世界巅峰。

-End-

参考:
① [古罗马] 凯撒:《高卢战记》,任炳湘译,商务印书馆,1982,卷五,p107。
②③④⑤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林俊宏译,中信出版社,2014,p 270-283。

以下是《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评选的最新更新评委名单及相关情况:

[ur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TIyODUzNA==&mid=2649533506&idx=1&sn=fcc4a491e705f6475d328a5098785708&chksm=876bb85bb01c314d84001dd33526f7bb7584068b6bb75626cd08362d086680353cd753907463&scene=21#wechat_redirect]


经历长达近一年的筹备,全球最权威的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榜—— MIT Technology Review 35 Innovators Under 35(MIT TR35 China)正式落地中国。本次评选将由中美双方共同举办,并由DeepTech深科技联合云享客主办,旨在中国遴选出 35 位 35 岁以下最具创新潜力的科技青年。

5 月 28 日,该榜单的报名正式开启,35 岁以下的中国籍青年科学家、创业者、各领域创新人士均可参选。这份榜单也将是MIT TR35历史上规模最大、评委级别最高的国际榜单,这很大程度归功于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迅速崛起。


2018 年 1 月 28 日-30 日,世界级顶级新兴科技峰会 EmTech China 将在北京国贸大酒店三层盛大举办,这将是国内新兴科技领域最国际化的大规模会议之一。届时,我们将举办MIT TR35中国榜单的颁奖典礼。更多信息我们将陆续公布。

报名入口: 请将参选材料发送至邮件地址:tr35@mittrchina.com,邮件主题为“姓名+工作单位+专业领域”,具体要求见下。






这份榜单不仅将汇集中国最有潜力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科技青年,更将展现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与商业趋势。参选者将有机会向全球权威科学界及产业界人士展示自己的科技成果和创新能力,最终的获奖者更将受邀出席 2018 年 1 月的颁奖典礼,并作为成员自动加入 MIT TR35 全球社区,参与全球范围内的创新交流活动。

本次极具权威性的中国榜单评选有幸获得多位重量级专家的支持,他们是来自国内外各个专业领域的权威人士——科学家、发明家、商业领袖、政府官员等。今天,DT君也非常荣幸能够公布 MIT TR35 China 部分评委名单(排名不分先后)。我们也将在接下来数月中陆续公布更多评委名单。


陈 刚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系主任

陈刚教授是国际热传递、纳米技术和能源领域的权威人物。美国国家工程院认为,陈刚教授因其首次打破被公认为物体间热力传导基本法则的“黑体辐射定律”公式,证实物体极度近距时的热力传导,可以高到定律所预测的千倍,被授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称号。该发现不但让人们对基本物理有进一步了解,它的应用也涉及光热光电、半导体、磁储存等领域。



潘建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潘建伟院士长期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方面的研究,对多光子纠缠干涉度量、量子通信等研究有创新性贡献,是该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

潘建伟有关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并同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影响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杂志选为“百年物理学 21 篇经典论文”。其研究成果曾 10 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6 次入选英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5 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



张首晟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

2007 年,张首晟发现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被《科学》杂志评为当年的“全球十大重要科学突破”之一。基于他对拓扑绝缘体和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的开创性研究,张首晟已包揽物理界所有重量级奖项,包括欧洲物理奖、美国物理学会巴克莱奖、国际理论物理学中心狄拉克奖、尤里基础物理学奖和富兰克林奖章。2009 年,张首晟入选 “千人计划”,并被清华大学特聘为教授。


邬贺铨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邬贺铨院士先后从事光纤传输系统和宽带网研发、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NGI)和 3G/4G/5G 等项目的技术管理及工程科技咨询项目研究。曾任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现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标准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互联网+”行动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国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总师、CNGI 专家委主任、IEEE 高级会员。



刘人怀
中国工程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

刘人怀院士是板壳结构分析与应用专家,我国板壳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开拓者之一。他与叶开源共同创立求解非线性微分方程的修正迭代法,系统创造性地研究波纹板壳、夹层板壳、复合材料板壳、网格扁壳、单层板壳、双金属扁壳六类的非线性弯曲、稳定和振动问题;创造性提出精密仪器仪表心脏枣弹性元件(波纹膜片、跳跃膜片和波纹管)设计公式,被工程应用,经济效益超千万元,改变了依赖经验和外国公式设计产品的历史;系统提出夹层和复合材料飞行器结构元件设计公式;提出厚板壳弯曲理论用于高压换热器、高压超高压容器试制节约费用数千万元。提出大型储油罐新型网格顶盖、大型减压塔、铁路高桥墩和新型钻头的设计依据,受到工程重要应用。刘院士同时兼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科技委管理科学部主任。


钟南山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钟南山院士是我国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COPD、重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防治的领军人物。2007年主导申报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并立项,促成我国呼吸领域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诞生。先后主持国家973、863、“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WHO/GOLD委员会全球协作课题等重大课题十余项。获得发明专利近40余项,实用新型30余项。先后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奖励20余项;获得全国白求恩奖章(2004)、南粤功勋奖(2011)、吴阶平医学奖(2011)、中国工程院光华科技成就奖(2016)等荣誉奖励十余项。钟院士同时还担任广州医科大学呼吸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973首席科学家,中华医学会前会长、顾问。爱丁堡大学荣誉教授,伯明翰大学科学博士(Doctorof Science),英国皇家内科学会高级会员(爱丁堡、伦敦),首届“港大百周年杰出学者”。


杨培东杨培东
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终身教授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资深科学家


杨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人工光合作用、纳米线电池、纳米线光子学、纳米线基太阳电池、太阳能转换为燃料用纳米线、纳米线热电学、碳纳米管纳米流体、等离子体、低维纳米结构组装、新兴材料和纳米结构合成和操控、材料化学、无机化学,以及低维纳米结构在光电等能源领域中的应用等。其研究小组在纳米导线上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激光器——纳米激光器。2015年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杨培东教授同时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人工光和联合中心主任,集成纳米机械系统中心副主任,国际顶尖的纳米材料学家。杨教授曾在2003年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为35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




陈十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陈教授是国际上格子Boltzmann数值方法的创始人之一,他和其合作者在1992发表的文章奠定了本领域的基础。格子Boltzmann方法结合了统计物理与流体力学的特点求解偏微分方程和模拟流体力学及其它物理化学过程,实现高效率的并行计算,是目前国际上流体力学最活跃的研究课题之一。这个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程问题中,包括能源与环境工程,传热传质,燃烧与多相流动,地下渗流与电磁场模拟等。陈教授曾任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工学院首任院长、北京大学科学与工程计算中心主任、首批“千人计划”获得者。


钱颖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曾任教于斯坦福大学、马里兰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企业外部董事专业资格认定委员会委员、中国银行业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汤超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执行院长
汤超教授于1997年入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Fellow)2005年加盟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任终身正教授。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与北京大学合作,2001年帮助创立北京大学理论生物学中心并任主任,2002年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杰出青年基金”(B类)。2003年被聘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011年入选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全职到北京大学工作。汤超在统计物理学、凝聚态物理、非线性科学、系统生物学等领域开展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多年来着力用物理学思想及方法研究生物问题,探索生命系统中的定量规律和设计原理。发表文章近百篇,被引用万余次。


David Schmittlein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院长

David Schmittlein先生是国际著名的营销学专家,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管理学博士,曾经在沃顿商学院任教多年,任沃顿商学院出版社主编委员会主席,硅谷开源软件公司Cignex董事。在加入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之前,Schmittlein先生曾任多家国际企业商业咨询顾问,如AT&T,American Express, Boston Scientific, Ford Motor Company等。

鲍哲南
美国工程学院院士,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


鲍哲南教授一直致力于化学、材料科学、能源、纳米电子学和分子电子学等领域的研究,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她开拓了高电荷迁移性质的聚合物半导体和空气中稳定的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分子设计原理,这些材料可以采用溶液喷涂或印刷技术进行处理。她采用新的印刷技术制造了第一例高性能单晶有机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性能堪比无定型硅晶体管。她还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例用有机晶体管驱动的全新结构的电子纸。鲍教授领导研制的“灵敏”人造皮肤对机器人科学来说也是一大迈进,这对人类皮肤移植术以及假肢感知力的改进也有很大帮助,因此被选为《自然》杂志2015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之一。鲍哲南教授曾被评为2017年世界著名女科学家北美洲获奖者,曾在2003年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为35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

李俊峰
国家能源咨询委员,前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

李俊峰主任现任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中心研究员,并担任国家能源咨询委员、国家高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环保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国家能源局能源互联网专家委员会委员。此前,李俊峰先生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先后担任副所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李俊峰先生长期从事能源经济和能源环境理论的研究,先后组织并主持了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国家中长期能源规划的起草工作、参与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能源法草案、国家应对气候变 化方案等重要文件的研究和起草工作。组织过中国能源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中国低碳发展宏观战略问题研究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作为主要作者之一,他还参与了 IPCC 第二次至第四次评估报告的编写。他于2017 年1 月被授予第九届扎耶德未来能源终身成就奖。


周 昆
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周昆教授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周昆教授研究领域为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和并行计算。在图形学基础算法、GPU并行计算、虚拟化身、可计算制造等方向取得多项成果。曾在2011年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为35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



胡郁
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消费者BG总裁

胡郁博士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工学博士,教授级高工;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执行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部863类人智能重点项目首席专家。中文信息学会的常务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1999年,胡郁作为创始人之一创立科大讯飞公司,现任科大讯飞执行总裁、消费者事业群总裁,核心研发平台总裁。

魏文胜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导、研究员

魏文胜教授于2004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遗传学系获得博士后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导、研究员,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目前研究领域为真核基因组编辑及高通量功能基因组学,疾病与感染的分子机制。研究方向着重发展和应用基因组编辑技术,涵盖编码及非编码序列的高通量功能基因组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及 精准医疗。在此基础上,特别关注宿主细胞参与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分子机制,为发展宿主导向的治疗手段提供新的药物靶点和思路。曾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2016)、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2016)、《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2016)。


李学龙李学龙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光学影像分析与学习中心(OPTIMAL)主任
关注光学观测和光学监控等工程应用,尤其光学成像与光学影像管理和处理之间的关系。是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美国光学学会会士、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国际模式识别学会会士、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英国物理学会会士、英国计算机学会会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高彩霞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作物基因组编辑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农作物遗传转化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以及小麦重要功能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2014年,高教授利用TALEN和CRISPR-Cas9技术,在六倍体面包小麦中成功实现了同时编辑3个同源等位基因(homoeoallele) ,并由此赋予了小麦对白粉菌(powdery mildew)的遗传性抵抗力。这一突破性的成果发表在NatureBiotechnology杂志上。2015年,高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利用新近在细菌中发现的适应性免疫系统(CRISPR/Cas)特异识别病毒和外源DNA的特性,将该CRISPR切割系统引入植物,在植物中建立了这套DNA病毒防御体系,该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Plants上。


谢震
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生物信息学研究部,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研究员

分别于2006年至2010年在哈佛大学系统生物学中心,2010年至2011年在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工程系、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近年来,在包括Science、Nature Chemical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1篇。担任QuantitativeBiology 杂志助理主编、第五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合成生物学青年学者论坛组委会秘书长。主要从事医学合成生物学、基因线路工程方面研究,及其在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应用中的关键技术研究。2011年入选国家首批”青年千人”计划。


卢冠达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生物工程系副教授

卢冠达教授是 MIT合成生物学中心的核心人物,共同创办了多家针对人类健康研发创新诊断及治疗技术的生物科技公司,包括Sample6、Senti Biosciences、Synlogic、Eligo Biosciences、MBCure及Engine Biosciences。卢冠达在MIT的研究专攻活细胞计算和记忆的工程平台,并将其应用于开发适应性药物,成为重要人类疾病的下一代细胞和基因治疗方法。他的工作还包括开发新颖的技术平台来询问和改正患病细胞的状态。并曾荣获ACS合成生物学青年研究员奖、生物医学工程期刊青年研究员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新创新者奖、美国青年科学家与工程师总统奖、埃里森医学基金会新学者奖等。

更多评委将陆续公布。





下一个科技创新先锋青年
会是你吗?
报名 MIT TR35 China 请将参选材料发送至:tr35@mittrchina.com,更多信息请查看“阅读原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最美上海,软媒旗下科技门户网站 - 爱科技,爱这里。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